從誘導青少年自殺的恐怖藍鯨遊戲來探討子女監護權
「藍鯨遊戲」本是具有啟發教育意義的遊戲,參與者一般為10歲以上年輕人,設置了包括問問你的家人是否需要幫助、早上6點起床、做10個伏地挺身、跑步1公里等50個正常挑戰任務。但是後來有人將挑戰內容變成MOMO挑戰的延伸遊戲,挑戰者年齡層也擴大到青少年甚至成年人身上。內容包括凌晨4點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電影、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鯨魚圖案等50個常人難以接受的任務,最後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你完成「自殺」的任務。
利用這款遊戲去危害他人可能會觸及到以下三種刑責
詐欺罪
有些人原本與這件事無關,但是若利用當事人挑戰這遊戲的行為,去欺騙當事人說自己握有他挑戰遊戲的照片…等內容,向他勒索財物或其他東西得利,就很可能會構成刑法第339條的詐欺罪,但由於這行為同時觸犯了恐嚇罪,其目的都是取財,會產生「競合」的狀況,也就是一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原則上會取行動較重的來做判決,若是如此,恐嚇罪則會被詐欺罪吸收掉,以較重的詐欺罪起訴。
恐嚇罪
遊戲管理者會在參賽者加入時,要求你發送個人隱私訊息,一旦玩家承受不住、中途退出,群主會以恐嚇威脅的方式將其個人信息公布在網上。在刑法上這種以名譽、身體…等安危來威脅參賽者的行為,原則上已經構成了我國刑法第305條的恐嚇罪,且恐嚇罪的要件不限於恐嚇取財,最高可處兩年徒刑。
加工自殺罪
這遊戲本身是以教唆他人自殺為目的,所以如果使當事人產生自殺的舉動,不管有沒有自殺成功,都會觸及刑法275條加工自殺罪的第2項教唆自殺,最高可處5年徒刑。
這已經是國際問題
若犯案人深在國外,就不一定能順利引渡回台制裁,不過目前國際社會都很重視這件事,而在台灣我們能做的,是對於在國內利用這遊戲傷害他人的管理者,做出法律上的制裁,而父母們要多提醒身邊的人「不接受不明群組邀約」、「不上傳個人私密照片」、「不透露個人資料」,尤其是有在做You Tuber的人,別為了流量而嘗試挑戰,這種對潛意識洗腦的行為是連成年人都可能會出事的,若是遭到恐嚇或其他法律問題,建議可先做免費法律諮詢確定自己處境是否安全,以免受騙上當。
本事務所有專業律師合作,外遇賠償、離婚諮詢、子女監護、調查蒐證,致力於輔導民眾渡過難關。
【服務項目:子女監護權/生活法律/法律諮詢/離婚諮詢】
孩子出世後,父母很自然就成了孩子的監護人,必須養育到他們滿20歲為止。但如果基於某些特殊原因,父母的其中一方或雙方不方便或不適合擔任監護人時,孩子還是要有人負責照料到成年。這時候,就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考量,為他們挑選適合共同生活的監護人。
民法第1055條內就對此做了規定,雖然這條文看似只適用於離婚夫妻,但其實所有與未成年子女監護權相關的問題都能類推適用。所以,不管是「夫妻離婚」、「未婚懷孕」、「父母都不適任」都適用這項法條。
民法第1055條(離婚時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
父母自行協議或協議不成
第一項:
夫妻離婚者,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依協議由一方或雙方共同任之。未為協議或協議不成者,法院得依夫妻之一方、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或依職權酌定之。
孩子畢竟是父母所生,能讓父母決定孩子交給誰照顧當然再好不過。但既然都要離婚了,要讓自己的骨肉交給「怨偶」來照料,心中難免會感到不放心,甚至會有疙瘩。
甚至有些父母在離婚時,會將子女做為「肉票」,作為傷害對方的工具。也不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養得起,先搶再說,搶贏了就能讓孩子成為對方心中的痛。在這種互不相讓的狀況下根本不會產生結果。這時候就能讓法院站在客觀的角度,替孩子選擇適合的監護人。
當然,如果雙方都沒意見。可以選擇一起擔任孩子的監護人。
父母選出來的監護人不適合子女
第二項:
前項協議不利於子女者,法院得依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或依職權為子女之利益改定之。
縱使父母已經替孩子決定好監護人,但那樣的結果只是「父母認為對孩子好」,並不是真的適合孩子。即便違背父母的本意,法院還是有權利介入,將監護權改判給另一方。
目前的監護人不適任
第三項:
行使、負擔權利義務之一方未盡保護教養之義務或對未成年子女有不利之情事者,他方、未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得為子女之利益,請求法院改定之。
如果目前的監護人對子女不盡責,甚至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法院可以將監護權改判給沒監護權的一方。這項請求權,子女可以自行向法院提出。
監護權行使方式可以由法院決定
第四項:
前三項情形,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為子女之利益酌定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內容及方法。
監護方式原則上是讓監護人自行決定,但法院也可以依職權介入,幫忙子女決定出對他們有利的監護方法。
探視權
第五項:
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為未行使或負擔權利義務之一方酌定其與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間。但其會面交往有妨害子女之利益者,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變更之。
即便父母離異,在血脈上他們依舊是孩子的父母。不能因為父母離婚就讓孩子失去來自爸爸(或媽媽)的愛。即便大人覺得沒關係,但這樣的生長環境對孩子來說不見得是好事。所以,就算監護權只屬於其中一方,還是要讓對方定期和孩子接觸。這不只是對方的權利,也是孩子的權利。
留言
張貼留言